|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裁判文书 党团建设 庭审直播 法治中国行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 “三亮”活动 亮党旗 亮党徽 亮身份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4-10-22 15:07:04


    近年来,克山县人民法院审理了几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刑事案件,社会影响较大,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对克山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完善办案机制,提出预防思路和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呈现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1)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漠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一切事情以自己为中心,荣辱观颠倒,崇尚金钱、讲究享乐,贪慕虚荣,好逸恶劳,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道德观、人生观扭曲,最终不惜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的几名未成年被告人,仅因在学校发生的一点矛盾,就在放学后将被害人打成重伤。(2)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有的未成年人平时对法制教育不重视,觉得学习成绩最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普法教育,没有用心去学,用脑去记,学校又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法制观念淡薄,罪与非罪的界线分不清,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都没有清醒的认识。有的甚至犯了罪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刑律。如一起聚众斗殴案中的几名未成年被告人,在开庭时还一脸轻松,当宣布对其逮捕时才明白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3)过激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是未成人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未成年人思想上不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吸引,并不分好坏地进行模仿;面对家长、学校指责,心理受到打击和一点挫折时,感情易于冲动,行为难以控制。这样的心态往往会使未成年人冲破道德、法制的防线,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地进行犯罪活动。如一起强奸案件,被告人模仿他人处对象,与一名幼女多次发生性关系。

    (二) 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2)家庭成员不和睦,造成未成年人人格不健全。未成年人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家庭中,心灵封闭,感情冷漠,逆反心理强,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固执、偏激。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或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就会突然爆发,不计后果,实施犯罪。(3)家庭教育失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使之逐步走向犯罪;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弃了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其他一切都无所谓,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畸形,容易产生犯罪;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是非观念模糊,骄傲自大,任性自私,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一旦遇到挫折则又变得非常脆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从而走上犯罪道路。(4)家长自身行为不当,误导未成年人犯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行为失当,或者品行不端,甚至劣迹斑斑,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诱发其犯罪。(5)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过程、规律和特点,缺少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子女养育的盲目性、非理性,从而使未成年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未成年人的思想走向,在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般都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从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上看,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存在许多弊端。(1)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精力都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抓成绩、抓升学率上,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特别是进行法制教育,也是泛泛说教多,号召多,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品德修养和增强法制意识,产生学习好一切都好的思想,造成法制道德观念淡薄,对社会上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差。(2)有的教师素质不高,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一种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优劣,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用简单的训,甚至体罚来教育落后生,使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过早流入社会,容易在被引诱、挑唆和胁迫下违法犯罪。(3)有的学校管理不善,校风不正。一方面校方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甚至对校内学生勾结校外流氓勒索在校学生等现象的治理无力,使有的学生为了不受欺负而结交坏学生和校外流氓,交朋友不善,从而走上了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犯罪之路。另一方面,校方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早恋等问题管教不严,听之任之,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心灵扭曲滑向犯罪。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1)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2)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3)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综上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体现在各个方面,有个人的主观原因,有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负面因素影响等客观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切实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会各界必须达成共识,共筑防线,群策群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预防网络,齐抓共管,长抓不懈。

    (一)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各职能部门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合作,各负其责,依法严惩卖淫、嫖娼、赌博等犯罪活动,加大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查禁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活动的出版物,铲除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文化,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采取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文化知识等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再次,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应负起责任,成立帮教小组,想方设法切实解决未成年人的再就学和就业问题,尤其是对那些无人管的未成年人,真心关心他们的生活,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施教,预防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防止走上犯罪道路。第四,各政法部门,一方面要重点打击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和向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手法以及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性的预防工作。在办案的各个环节,积极实行感化教育,认真执行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分押、分教、分管等规定,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注意做好社区矫治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悔过自新的环境。

    (二)加强管理,重视素质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不久或正在学校读书,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学校应把重点解决学校管理不完善,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加强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第一,抓好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要改变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书还要注重育人,除了传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智育和德育并重,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部门和政法部门要加强联系,加强协作,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法律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大力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第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教师上课时间以外的管理,加大教学技能培训力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不仅要体现在升学率方面,还要体现在学生犯罪率、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率上,增强教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感。另外,还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遏制校园的不良习气,树正气、压邪气,大胆管理。

    (三)注重修养,善于引导,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家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必须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薰陶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使他们远离不良文化,不良习气,不良少年。其次,家长要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的学校教育工作,多和老师联络,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有利于老师和家长有针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也能及时纠正。另外,有关组织在举办婚前培训班时,应增加培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对未来的父母提前进行教育子女的培训。

责任编辑:王彦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