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裁判文书 党团建设 庭审直播 法治中国行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 “三亮”活动 亮党旗 亮党徽 亮身份

 

初观《老子》有感

  发布时间:2017-12-28 13:23:43





    《老子》读毕,五千余言,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

    老子其人,古来颇有争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老子》一书,重在论道。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是贯穿于全书的一条思想纽带。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然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勤奋,时时努力,方能领悟书籍中思想之真谛!由是,更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

    《老子》曰: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在老子看来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追求做品德高尚的人,应该立身淳厚,不取浇薄;纯心朴实,抛弃虚化,去除形式上的仁义礼乐。我认为“存心朴实”乃“老实”也,老老实实,安安心心,安自己的心,此乃“上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道”,做人、治国皆如此。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为道者既要有知人之智,胜人之力,更要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白四达。社会上、工作中宠之得失,辱之得失,都是因为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而造成的后果,都会带来祸患,做为一名当代青年更应无私无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无论何时都应贵身爱身,抛弃私欲,才能远离祸患,承担大任。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抱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竞争到鱼死网破,只有厚积才会薄发。

    读《老子》一书中的“无为”用在当代人的待人处事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亦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更是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以上是初观《老子》之后的星星点点感悟,《老子》可谓博大精深,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觉得他的许多话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老愈香。“道可道,非常道”,真乃非常道也!

责任编辑:钱莹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