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的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在法治题材中难得看到的精品之作。它给人以震撼、促人以深思、催人以奋进,导演跳出了以往法制片中以案例的新颖、故事的离奇为视角的套路,从打老虎到拍苍蝇,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把我牢牢的拴住了。在观看了电视剧之后,意犹未尽,再次拜读了这本大型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力作《人民的名义》,这是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
小说开篇以“小官巨贪”的某部委处长,贪污两个多亿,摆放在自己别墅的书柜、冰箱、床铺底下,一分钱都不敢花。怕被人知道,一家人还是住在几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吃着炸酱面,每月给自己乡下的老娘寄300元的生活费,过着看似很普通的生活……当调查一步步深入,剧情的一点点展开,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其实最吸引读者们的正是这本书所反映的现今大家最关注的我党反腐的问题,以及党中央“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和国家当前轰轰烈烈、气势如虹的反腐斗争局面。书中讲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为了完成同窗的未竟事业临危受命,调任地方检察院审查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艺术再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并最终揭示出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这一宏大的政治主题。
《人民的名义》一书中有官场生态的政治味,干部生存的人情味,还有曲径通幽的趣味,价值上有映照现实的意味,更有边看边悟的体味。如此“五味俱全”的作品,必然是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考验。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变异,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难免不催人深思、发人深省、难免不让人设身处境、引发共鸣。
掩卷深思之余,再感“人民的名义”,何为“名”又何为“义”?书中描述的侯亮平与发小蔡成功、同窗师兄祁同伟的交往细节,可以说波澜顿生,生动的揭示了法与情的碰撞,正气与邪恶的交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侯亮平作为一名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具有的法律素养和可贵的人格特性。这些都启示在法院工作的我,我们,在当前深入进行的司法改革中应以法院中立性、权威性的自有特殊性来进行案件的审理,在工作中应以一腔热血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为社会主持正义、公道,在主张公正的同时仍应对法治的信念坚贞不渝,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向新的进程。